REPEAT


〝極盡從群眾中創造和普及化藝術品,這一切同時也為了群眾〞



來自菲律賓的團體「SINAGBAYAN」(為人民的藝術)在其介紹團體的宣傳單上標明了這句話。而另外一個團體「Southern Tagalog Exposure」也以服務人民,紀錄鬥爭,作為其努力的目標。



社會運動和藝術到底可有什麼樣的接合?這樣的接合又可以產生什麼樣的形式有別普遍對社會運動既有的想像?或許從這兩個民眾組織的運作可見如何透過不同的文化形式和人民展開對話。



「SINAGBAYAN」是一個民眾組織,包括藝術家、作家、音樂家、視覺藝術家、熱衷藝術者、文化工作者和行動者。「SINAGBAYAN」透過藝術積極參與人民的鬥爭。「ST Exposure」則是一個獨立的多元媒體,以菲律賓的南塔加拉(Southern Tagalog)為基礎聚集了年輕的藝術工作者、工人。他們認為傳統上使用抗爭的視覺藝術形式有街頭戲劇、壁畫、人偶,「ST Exposure」則挪用多元媒體(電視∕電影、印刷和電台)的技術作為媒介。「ST Exposure」的作品是其包括工、農、郊區貧民和原住民的成員融合、互動的產物。成員們允許「ST Exposure」紀錄他們在抵抗和解放運動中的痛苦、鬥爭和堅持,在此過程中成員們視「ST Exposure」為他們的一份子。



反世貿期間,香港維多利亞公園的廣場上不定時地會有各國團體的表演。當我看到「SINAGBAYAN」於廣場上的行動劇時,第一次體會了表演並不單是詮釋角色,而是在表演的同時所看到的是正在發生的事實。「SINAGBAYAN」成員的身體及所表演的故事皆來自群眾。透過舞蹈、音樂的形式陳述菲律賓人民所面臨的處境。將藝術的界線打破,拓展到人民身上。且藝術表演不光停留在戲劇院,同時也出現在學校、社區、集會、街道。他們的創作也集中在描繪人民的生活。這些文化工作者舉辦工作坊將藝術大眾化,希望更多人們透過不同文化形式團結。



而在維多利亞公園的帳棚外,一名「ST Exposure」的組織者熱情邀請我進入帳棚內觀看他們所拍攝的紀錄片。我好奇地問他們是如何和拍攝對象互動,但「ST Exposure」的組織者卻不斷地和我述說,片中某跨國集團為了開採金礦搶奪菲律賓農民的土地,讓農民無法耕種,喪失生存的權利…。在這樣的對話中,我深切感受到對菲律賓文化工作者來說,最重要的是將片中的議題傳達給觀者,而不是影片的表現形式、創作意圖或美學意涵上的討論。



和這些文化工作者的接觸,讓我深深理解到藝術是如何可以和人民的生活緊密結合,讓藝術普及化,且轉化成群眾的語言。反觀台灣的文化工作者,許多文化表現停留在抽象層次,失去和群眾對話的能力。我們是否更該思考,藝術是少數精英享有的品味鑑賞,或藝術可以更有力地與群眾結合。而對社運工作者來說,透過這種文化形式的開展,或許可以累積更多運動的能量。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給演員與非演員的遊戲(Games for the actors and non-actors)

給我熱門景點

雜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