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梨大戰金針
「給我這大片的地,我才不要。當小姐的時候,我也在上班,誰知道現在整天做農。」沒錯,誰知道一輩子就為這些梨子,不論颱風或地震。
石崗媽媽乘坐中型巴士,從西部到東部,展開伴隨旅遊性質的演出。一年前,玉瓊姐突然摔斷腳,卻給我與媽媽們相遇的機會。這次巡演,我在度與媽媽們重逢,平常跟自己媽媽相處就夠頭痛,更何況這短暫的相會,我經常被許多媽媽包圍。但這包圍的滋味,卻有與自己媽媽相處經驗上的雷同、變異。同時,自己媽媽說的話,通常刺耳不適,但透過七、八個媽媽告訴你,有種真理浮現的體驗。兩次相會,確實讓我更清楚看見所謂文化行動,不僅只在都市辦影展、塗鴉、演出,當然有時覺得打嘴砲很爽、不想事情很輕鬆。但說真的,離開城市,與這親密又疏離的眾人相處,才目睹自己。
透過與他人的互動確認自己存在的狀態。真實、直接,近乎準確地告訴自己,你是誰。
經典書本上述說著民眾戲劇的定義,那些文字,糢糊又準確。花蓮巡演,提供我目睹文字之外,以青春換取的民眾實作。《梨花》的演職員上,我列為影像。播放影像的位置在觀眾的最前緣,我背對所有的觀眾,竊喜地佔據最佳的位置,仔細看著舞台上、下發生的一切。看著被媽媽們戲稱為後母的導演,如何因來回辨證著知識份子與民眾、導演與演員、上與下,因為不願輕易迴避關於權力的眾多紛擾,坦然接受卻難免看見自身的位置,產生暫時性的失語。看見媽媽們如何在原有專業劇場的分工下,生產個人職責所在,重新劃定分工的邊界。看見將自身再熟悉不過的故事和經歷再現於舞台上的瞬間與背後的歷程。看見為發動這一趟演出,月霞在車上仔細說明冰箱的不同分層放置的食物、阿琴將中風的先生送往安養院暫住。
這趟巡演除了演出,走向東部與南部,與不同地方的人群交流也是主要目的。演出結束,一行媽媽們來到花蓮玉里鄉的赤科山。住在赤科山上的金針農約有60戶,大多是在1959年的八七水災後,遠從嘉義、彰化一帶遷徙至此的農民。赤科是樹木的名字,赤科的樹幹筆直、無亂枝,過去專供日本帝國槍托的製造原料。2002年社區總體營造與政府發展觀光休閒農業的政策下,成立十三彎劇團。早期產業道路尚未發開時,住民往來山上、下的小路有13個長短不一的彎道,劇團名稱由此來。
兩個劇團的交流不是從戲劇的表現形式、手法、演員、導演開始。大家飽足一頓金針大餐後,劇團便兩邊排排坐。「好的!那我們就先介紹一下石崗和赤科山兩個地方的農產品好了。」金針王子、月姬梨、特種釀製的50%米酒、甜菊,同是農民,每個人說到做農的甘苦,大聲應和或低頭默許。媽媽們一邊交流,一邊小聲地叫我多吃點小菜,而赤科山的阿花則說多吃點火龍果,晚上好睡覺。
這一夜,每個人都沾、點些許米酒,暖和地睡倒在手釘拼裝民宿。
------------------------------------------------------------------------------------------------------------------------------------------------------
2008石岡媽媽劇團-『梨花』
高雄11/08(六)15:00PM 高雄應用科技大學 化材系1F會議室
台南11/09(日)15:00PM 台南大學戲劇系D203多功能實驗劇場
(以上免費入場)
「梨花」是從石岡媽媽成立近九年來的經驗,從寫實生活面貌切入,嘗試結合其他劇場元素,以挑戰石岡媽媽在肢體、語言表達能力之可能性的實驗作品,以年長的傳統客家母親、年輕的客家新娘和勞動形貌的農民為軸的三種女性形象,嘗試以象徵性、儀式性,揉混著現實生活的形貌交織著,展演出了客家女性本身的內在情慾和外在生活形貌的生命河流所交緻出的集體生命經驗。
期待您的蒞臨與指教。
石岡媽媽劇團 敬邀
留言
叫夏天渡假屋.有空找三五好友來夏天渡假屋走走(提供免費使用8呎衝浪板喔).歡迎來宜
蘭海邊衝浪玩沙灘排球.看日出.烤肉.無限歡唱卡拉ok.2人以上就可包棟唷.民宿主人不
同住.夏天部落格: http://tw.myblog.yahoo.com/gosummer-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