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的味道之ㄧ
今年除了繼續和南洋姐妹一起工作外,已經上過兩次課的飄泊律動的叔叔伯伯們將會是我遇上有別於自己日常生活的一群人。漂泊律動裡的人被叫做是街友、遊民、無家可歸的人。第一次上課,台北的天氣雖已過驚蟄,但是飄雨的低溫加上臨時更改集合地點,來上課的人有7位。細雨中我步上中華電信工會四樓。其實在開始前我在電信工會旁的便利商店先遇到了追影。追影買了兩顆茶葉蛋,我則買了一顆御飯糰。課前工作人員和漂泊叔伯們一同佈置上課場地,把一塊塊新買的巧拼鋪在地板上。 阿保坐在軟墊上已經迫不及待要睡上一覺。今天來上課的人比較少,所以有三位工作人員一同加入工作坊。來參與工作坊的成員大多再過去的一兩年裡曾經參與過居無定所攝影班的課程。今天來到這裡大家對一開始為什麼盡是玩一些小孩子的遊戲有一些困惑。 工作坊一開始我先簡單地和大家進行大雕像和小雕像的練習,之後則是一些自我介紹的遊戲。在自我介紹的時候,阿椿問一定要介紹真名嗎?真的名字,一般人在自我介紹時毫不保留或甚少考慮的一種讓其他人認識自己的方式。但是對漂泊人來說,已經失去了慣性運作的必然性,取而代之的是一個簡單的綽號或是與身分證間接相連的稱呼。 第二次工作坊,氣溫上升,這一次一共來了14個人。這兩次的工作坊讓我建立與小遊們的關係,透過他們在練習和遊戲中的反應,心中出現的問題和待嘗試解決的慾望漸漸出現。這樣一群年紀平均50-60歲的人在身體的可能性會是什麼?為什麼他們需要透過民眾戲劇?